哮喘的诊断与治疗中,采用的各种检测技术各有其独特的作用和效果。比如,运动激发试验和药物激发试验,这两种检测方式在哮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究竟有哪些显著的不同之处?咱们一起来深入了解。
检测方法概述
本项研究主要运用了患儿自身治疗前后对比的方法。研究对象为已完成哮喘规范治疗,计划停药的儿童。在试验开始前,对所有符合条件且未达排除标准的患儿进行了两次常规肺功能通气检查。这些检查结果被用作支气管激发试验的基准数据。同时,我们还测量了他们在运动前的静息心率,作为心率基准。试验的顺序是先进行支气管运动激发试验,随后再进行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
试验流程规划
运动激发试验结束后,患儿应休息不少于两小时。进行常规通气肺功能检查,若各项指标与运动前相比没有显著变化,方才进行支气管药物激发试验。此外,只有当完成两种激发试验的患儿FEV1值恢复到试验前水平,他们才能出院。这一流程设计既保证了试验的规范性,又确保了安全性。
方法作用差异
本实验中,我们使用乙酰甲胆碱吸入作为直接法,运动激发作为间接法。这两种方法各有特点,直接法在检测气道高反应性方面表现突出,具有很高的特异性,优势明显。相对而言,间接法在诊断气道高反应,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时,效果更为显著。此外,两种方法在引发气道痉挛症状的机制上也存在不同。
试验结果呈现
PD20是检测气道高反应性的重要指标,患儿普遍存在气道高反应性,程度不同,有轻、中、重度之分。在药物激发试验中,对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灵敏度为61%,即14例中的23例;而运动激发试验对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的检测灵敏度为9%,即2例中的23例;对于轻度气道高反应性,检测灵敏度为17%,即4例中的24例。可见药物激发试验在检测中、重度气道高反应性上更具优势。
症状与试验相关性
分析结果显示,咳嗽和胸闷与药物激发试验存在关联,其中胸闷的关联性尤为显著,这与支气管痉挛的发病机理相吻合。若在药物激发试验中儿童出现咳嗽,尤其是胸闷,强烈预示试验结果可能为阳性。在这种情况下,应立即停止试验,以避免可能出现的严重并发症。
国外参考建议
有学者提出,若吸入乙酰甲胆碱的浓度不超过1毫克每毫升,FEV1值与原本相比至少减少10%,则表明气道高反应性检测的灵敏度达到了86%,此时即可判定存在气道高反应性并结束试验;若未达到此标准,试验则需持续进行,直到FEV1值降低至20%以下为止。这一观点为我们检测提供了参考依据。
阅读至此,你可能会思考,在哮喘的诊断过程中,究竟哪种激发试验方式更为适宜?不妨在评论区发表你的看法,同时,也请为这篇文章点赞和转发,以便让更多的人掌握哮喘诊断的相关信息。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本站,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fsyoushangge.com/html/tiyuwenda/9891.html